欧盟再次打着“援助俄罗斯”的幌子,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制裁措施。中方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将采取反制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欧中之间第一次交锋,却是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博弈升级。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罕见地说出了大实话:即便欧盟采取再多施压手段,中国也绝不可能屈服。原因在于,中国具备至少两项关键优势,而这两点恰恰是整个欧洲难以抗衡的。
在一轮接一轮的“内部扯皮”后,欧盟终于敲定了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计划,这一版本包含了对中国两家银行的限制措施,名义上是因为“它们涉嫌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一个借口,实质目的在于打击中国崛起、遏制其全球影响力扩张。
与此相配套的是,在G7财长会议上,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毫不掩饰地表达敌意,甚至公开羞辱中国制造,称其为“劣质产品”,并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加大对中国产品的抵制力度。很显然,这场围堵行动已不再伪装成“规范贸易秩序”,而是赤裸裸的地缘竞争与经济围剿。
欧盟为何一再出手针对中国?其背后的心理逻辑并不复杂。一方面,作为典型的西方集团成员,欧盟在意识形态层面天然带有“盟友偏好”倾向。哪怕美国对其挥舞关税大棒,依然会被当作“可以内部协调的矛盾”;而与中国这种“非我族类”的新兴大国进行贸易往来,则容易被贴上“威胁”的标签,甚至被拿来当作内部动员民意的借口。
另一方面,欧盟高层普遍误判中国对欧洲市场的依赖程度。他们认为,中国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对欧洲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对欧洲市场的封锁会令中国陷入困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评论中直言,欧洲如果继续低估中国的综合国力与韧性,恐怕最终吃亏的将是自己。
德国媒体分析指出,中国在面对压力时不仅有应对能力,更拥有持久的战略定力。早在中美贸易摩擦激烈之时,中国便展示了强有力的反制工具,例如对高科技领域的稀土出口实施限制,同时迅速拓展新兴市场,多渠道构建国际供应链,推动“走出去”战略。西方在这种反制面前手足无措,最终导致美方不得不在关税战中做出让步。如今,类似的策略同样可以用于欧盟。事实也证明,中国近年来不断拓展对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的出口渠道,东盟早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拉美、非洲的投资布局也在持续深化。
这意味着,欧盟若想以经济制裁手段逼迫中国让步,基本是在做“无用功”。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依赖单一市场的加工型经济体,而是在多个产业链环节、多个贸易渠道都有所掌控的大国。制裁只会促使中国加快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协作步伐,而不会逆来顺受。
此外,德国媒体还指出,欧盟自身在对华政策上并不统一,内部裂痕已日益明显。像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多次在表决中否决针对中国的不当法案,凸显其对外依赖多元化、地缘现实主义的政策导向。而西班牙、波兰等国高层更是在近期频频访华,希望在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拓展双边合作。法国在遭到中方反制之后,也立刻改变态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降温”。
即便是此前口出狂言的德国总理默茨,如今也被曝出正计划在年内访问中国,显然意识到单靠施压与敌视,根本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如此种种,都说明欧盟的对华政策早已失去凝聚力,“集体一致”只是政治包装下的空壳,真正的操作空间还得各国自己衡量利益得失。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欧盟若持续沉迷于“干涉主义”思维模式,试图用高高在上的态度主导与他国的关系,不仅难以达成目标,反而会错失应对全球结构变化的战略窗口。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文末语重心长地提醒,欧盟已不再是那个能用“帝国红利”主导世界秩序的超级体,面对一个更强大、更自主的中国,不妨放下偏见,改以平等姿态寻求合作,或许才是更可行的出路。
归根结底,中国并不是没有脾气的合作伙伴,更不会被所谓“道义话术”所裹挟。任何脱离实际的制裁与干涉,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对抗情绪与更坚定的自主战略。在这一点上,德国媒体的这番清醒之言,或许比欧盟高层冗长的内部会议更具现实意义。
和兴网-和兴网官网-中国股票配资官网-配资评测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