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地方高温再度“霸榜”。
气象大数据显示,我国多地高温季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据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温天气特征较为突出且极端性强。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与群众的“清凉需求”,城市公共服务也在发力“战”高温。不仅有洒水降温、保电保供等持续性措施,不少城市还在公共服务的细节上用足心思,交出“凉”方——
地铁站化身“免费空调房”
不断翻涌的高温热浪,让“地铁纳凉族”火了。顾名思义,“地铁纳凉族”是指为了躲避高温而选择去地铁站吹冷气的人群。
据了解,自2017年起,浙江宁波地铁每年夏季都会利用车站通道开辟纳凉点,供市民安全文明纳凉。今年,宁波地铁在66个站点设立纳凉点,欢迎普通市民、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前往避暑。其中12个特色纳凉点还将清凉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打造主题空间,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此外,重庆、江苏无锡、广西南宁等多地都陆续在地铁站开放爱心纳凉区。
当然,要想顺畅实施这一便民举措,在保障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柔性管理成为题中之义,这对地铁运营和城市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不同地方的地铁运营方对于“纳凉族”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城市已对地铁站纳凉区设置相关工作方案,提出“围上栏杆、摆上桌椅”“纳凉人员不许打扰路人、须文明行为”等规定。
人防工程秒变纳凉点
人防工程具有冬暖夏凉、温湿恒定的特点,可谓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如今在山城重庆,四川成都、达州等市以及浙江杭州、陕西西安、河北石家庄等地,防空洞纳凉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不少市民以及户外劳动者前去避暑。
其中,早在今年6月,重庆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便发布消息称,全市10个区的40处人防工程纳凉点全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背篓集市便是重庆率先将防空洞改造为民生便民市场的项目,让群众实现买菜纳凉一举两得,成为不少人心中的“宝藏市场”。为了应对高温天气,该集市还特意增设两台大型移动式水空调,冷风循环通畅,并配置志愿服务岗,为高龄市民、孕妇等群体提供特别照顾。
除了生活所需的场景,不少人防工程纳凉点还融入阅读、健身以及多元文化元素。正如重庆市渝中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翟伟所介绍的那样,“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空调,但开放纳凉区是为了给邻里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一个场所,同时这里也是国防动员、宣传教育的一个基地”。
党群阵地拓展“清凉功能”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前沿阵地正在不断拓展清凉服务功能:配置沙发桌椅、提供应急药品、支持无线上网等早已是“基本操作”,部分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同步开展一系列人文活动,让纳凉与提升完美结合。
例如,江苏省扬州市文昌社区党总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的棋艺室、科普室、图书室、书画室等功能室,打造了一个集清凉避暑、文化娱乐、学习成长于一体的夏日“休憩站”,推出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夏日消暑举措,让大家能够在炎炎夏日中享受到清凉与欢乐。
在江苏宿迁经开区古楚街道朱圩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近期每天早上都会熬制好绿豆汤,并携带藿香正气水和矿泉水,在街头摆出送清凉“小摊”,专门服务户外工作者。在社区的带领下,不少爱心商家也积极加入到送清凉的队伍中。
社区食堂解决高温开火难题
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很多人不想“开火做饭”。这时,“社区食堂”就成为一种选择。
例如,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柳杨路社区的“和美社区食堂”本来是重点针对银发一族,但今年的高温天气让食堂的经营管理者意识到,可以扩大服务范围,面向所有社区居民以及有用餐需求的户外劳动者;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的一家社区食堂也推出了面向社区居民的自助选餐,若干道荤素搭配的菜品每日供应,居民自动称重计价,支付方式也方便快捷;上海的“苏河之眸”社区长者食堂则做到了全链条覆盖,从周末堂食、送餐上门到果蔬直供,正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社区生活服务基站。此外,一些传统餐饮连锁品牌在这个夏日也开始布局“食堂模式”。
高温天里,社区食堂正以看得见的烟火气与触得到的便捷性,稳稳托住民生安稳与清凉慰藉。
事实上
在应对高温挑战方面
没有一座城市是单线战斗
从避暑场所供给到特殊群体关怀
从公共设施保障到医疗健康服务
从预警信息发布到应急响应机制
需要的是整个城市
乃至全社会的有机协调
期待未来有更多直达心坎的民生项目
在城市的“褶皱”里守住群众的清凉
(王姗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上游新闻、深圳新闻网、封面新闻、中国宁波网、扬州网等 图片来源:东方IC)
和兴网-和兴网官网-中国股票配资官网-配资评测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