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午后,郑州再次被暴雨突袭,短短两小时内,中原区市政府站降水量达122.4毫米,金水区庙李站小时雨强高达81.8毫米。城市迅速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强制“五停”措施。然而,最令人警醒的莫过于二七区陇海路下穿京广铁路涵洞积水深达297厘米,以及曾在2021年“7·20”特大暴雨中酿成惨剧的京广路隧道,此次再次因积水未退而关闭。同一地点,相似的场景,四年后悲剧重演,这不仅是天灾,更是对郑州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性脆弱的无情拷问,深刻揭示了城市韧性建设长期性和系统性不足的深层困境。
郑州此次“水漫金山”的重现,尖锐地揭示了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结构性脆弱。京广路隧道,这条城市交通大动脉,在2021年“7·20”特大暴雨中曾因排水失灵导致大量车辆被困、人员伤亡,成为那场灾难中最惨痛的缩影。彼时,其迅速被淹、排水失灵的景象,暴露出城市低洼区域防洪排涝的结构性缺陷和应急响应的滞后。四年后,尽管城市声称投入巨资改进防汛,同一地点在面对类似强降雨时再次“失守”,京广路隧道重蹈覆辙,这绝非简单的局部故障。它无情地撕开了城市“打补丁”式治理的表象,凸显了城市韧性建设的长期性与系统性不足,即城市尚未真正从根本上“筑起长城”以抵御超常规风险,而是在反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循环。
城市内涝治理的症结在于多重结构性缺陷。首先,现有排水管渠建设年代久远,标准偏低,难以应对百年一遇的极端降雨。对照国家《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郑州城区排水管渠普遍达不到现行排水防涝标准,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无法满足排水需求。其次,城市化快速扩张中,部分河道、湖泊、湿地被填埋,导致城市水面率下降,自然滞洪调蓄能力严重削弱。例如,因污水治理和排水口管控,部分沿河雨水出口被简单封堵,导致排水不畅。地铁、隧道等大型工程建设,有时也加剧了周边管网淤堵或损毁,形成新的易涝隐患。这些问题使得城市在面对超标降雨时,只能疲于应对,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打补丁”式的治理路径,还体现在城市管理和应急响应的滞后。当前,排水设施运维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企业,尚未实现归口管理,信息收集共享困难,跨区域协调和设施运行调度效率低下。积水态势不明,易涝积水点监测预警不足,多数城市仍停留在纸质化台账管理层面,无法及时知晓降雨后积水情况,对过往人车难以有效预警提醒。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内涝防治数字信息平台缺失,应急处置调度多依赖人工传达,预警和灾后反馈滞后。这使得城市难以实现排水精准管控和高效应急响应,在内涝发生时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缺乏对排水隐患和风险的预判评估。
郑州并非没有尝试改变。2021年灾后,城市曾积极探索全域竖向专项规划,旨在通过地形改造提升防洪排涝效能,并引入“1224管控体系”以期实现分层控制和空间协同。该规划强调从宏观市域到微观项目层面的分层控制,并统筹考虑了地形地貌、水系、道路交通等多种要素,以期构建“高低有序、蓄排通畅、集约平衡、自然优美”的竖向格局。应急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构建特级应急通道网络、完善应急疏散方案,并重视道路行泄通道的精细化设计。然而,京广路隧道的再次关闭表明,这些改进措施仍未触及根本。它们更多是针对局部问题的修补,而非系统性的重构,未能真正“筑起长城”抵御超常规风险。
城市防洪的“打补丁”现象,其深层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理念的偏差和治理模式的滞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更侧重于经济增长和地上空间的扩张,对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里子工程”的投入不足,或未能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效衔接。此外,多部门之间协同机制不健全,信息壁垒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城市韧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提升。
郑州的经验教训警示所有城市:极端天气已成新常态,城市防洪排涝绝非一劳永逸的工程。我们必须转变思维,从被动的“打补丁”转向主动的“筑长城”。这要求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构建智能化、系统化的防洪排涝体系。
具体而言,应构建基于全域竖向统筹的“隐形堤坝”。这超越了传统局部排水管网改造,强调从城市整体地形地貌出发,利用高精度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精细化识别洪涝风险点。通过道路“微整形”、构建“韧性节点”(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浅洼地),以及“灰绿蓝”空间协同(管网、海绵设施、河湖的标高与能力匹配),实现雨水径流的主动引导和有序排放,从源头减少积水风险,形成城市抵御洪涝的“安全底盘”。
同时,建设智慧决策调度与全生命周期传导的“智能中枢”。这远超单一部门的应急指挥,而是通过搭建城市排水防涝信息调度平台,整合水利、气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数据,构建内涝智能研判、排水防涝设施自动启停、应急预案同步响应、应急物资及抢险人员快速调动于一体的智慧决策调度系统。该系统应实现汛情智能感知与灾害识别(如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水文、气象、地质数据,并利用AI进行风险预测),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确保信息发布及时、调度精准。同时,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的全生命周期传导体系,将竖向管控要求从宏观专项规划层层落实到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乃至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
此外,推动韧性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与全要素提升。这突破了仅关注排水能力的局限,而是将城市生命线工程(如交通枢纽、变电站、通信机房等)和重要公共资源(医院、学校)纳入竖向管控的重点,确保其选址优先考虑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区域,并对现有设施进行风险评估和改造,提升其在极端降雨下的功能韧性。强化道路行泄通道规划,在竖向设计中考虑路面作为超标雨水行泄通道的功能,确保道路纵坡和横坡满足排涝需求,避免形成人为低洼点。
唯有如此,方能让城市在风雨面前,真正成为人民的坚实屏障,而非反复被洪水撕裂的脆弱之地。
【相关阅读】
和兴网-和兴网官网-中国股票配资官网-配资评测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